COURSE 芳療科普/學院

什麼是功能醫學(Functional Medicine)

不知大家可曾遇到這樣的狀況:當身體不舒服時,第一個想法是找醫生尋求協助,首先自行挑了專科掛號,醫生開藥,自己吃藥之後,
好像有點緩解,但是過沒多久,惱人的狀況又開始復發。

或者我們在醫療院所做了許多檢查後(抽了好幾管血、驗尿、照X光、超音波…),結果報告一切正常,但總覺得身體老是怪怪的,
毛病沒有得到解決,這是我們時常會碰到的無奈。

 

西方主流醫學的器官科別分工系統(將器官分門別類),醫療人員依照臨床診療指引(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)為患者開立處方給
建議做治療,透過先進的醫療技術、藥物與設備,許多急症問題都可獲得解決,讓我們非常安心,能免於感染或生命威脅等恐懼之中。

 

醫療面臨更嚴峻的考驗是 “慢性疾病” 比率大幅上升
不過,這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,因為 21 世紀的我們面臨更嚴峻的考驗是:“慢性疾病” 比率大幅上升。

我們可以控制慢性病症狀、獲得舒緩、但通常無法像處理急症狀況一次根除,甚至可能長期削弱身體各部位的機能,耗盡我們的生命力
因此辛苦的醫生們必須每天面對大量的慢性病患,且依照臨床診療指引及健保局的規範(限制)下,高效率的持續管理反覆發作的
各種症狀

問題來了,心臟病患者每顆心臟的結構都不一樣,每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謝狀況也不盡相同,同樣被診斷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,
病因也非一概而論。


“疾病" 是我們統一出來方便管理的名詞,其實就是體內的生理功能失調所致。
失調的起因很多,可能跟飲食、壓力、生活與工作環境、睡眠、還有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基因型態有所關聯,因此所需的治療方式應該依
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。


現階段的醫療品質,讓我們更長壽了,但是老年的生活品質並沒有更為完好,政府投入大量的醫療支出也拖累了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。

 

環境、飲食與生活型態,是決定身體功能的重要關鍵

部分西方學者與醫療人員體悟到這點,一直在思考研究下一個時代更理想的治療模式。

從上個世紀中的分子矯正醫學 (orthomolecular medicine):疾病可經由給予身體 “正確分子" 的營養素,達到矯正失衡及去除症狀,
這與西方主流醫學的 “對抗療法" 大大不同;依每個人的體質差異性與獨特性,都有不同營養需求(biochemical individuality);
到如今的表觀遺傳學(epigenetics):基因密碼並不能決定一切(對於有家族疾病史的人來說,是個好消息!),不論我們年紀多大,
都可以透過調整環境、飲食、運動等生活方式作為一種重要的訊息,這些訊息會告訴基因是否要啟動表現,如此一來,
當我們調整了環境、飲食與生活型態,也就能減少疾病發生的風險

 

 

功能醫學的誕生

到了 1990 年代營養生化學家  Jeffrey Bland 博士(美國尊稱他為 功能醫學之父),依之前學者們累積下來的珍貴經驗,
開始有了 “功能醫學(functional medicine)" 這個名詞的誕生,目的是協助主流醫學,改善慢性疾病,以提昇個體的健康。


以下是功能醫學的定義與重點:

 

功能醫學 – 以科學根據為基礎
功能醫學,一切都是依科學證據找出原因,同樣依科學根據給予建議方案。

功能醫學 – 評估代謝上的 “功能”,非僅器官的 “病理”,協助找出症狀背後潛藏的成因
局部身體的不適,只是一個表象的訊號,如同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。

功能醫學,是跨器官系統的全面性個體檢視,而非焦點擺在疾病本身,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瞭解生理生化功能哪裡失衡了,如同觀察海平
面下的冰山全貌。

當瞭解全貌,透過用不同的角度切入,協助我們找到關鍵性的治療方針。

 

功能醫學 – 依不同的個體需求,給予醫療、飲食、營養、與生活型態調整的建議方案
由於個體的狀況不同,必須先瞭解病患的家族史、飲食、居住環境、工作、生活型態等等因素,才能量身打造適合此個體的建議處方。

 

功能醫學 – 提昇系統功能以恢復健康
相對於持續管理反覆發作的各症狀,功能醫學更期望透過調整代謝上的失衡,提昇器官的功能以恢復身體健康,而非只疾病症狀的消除。

 

功能醫學,並不是深奧的大學問,是一種的思維與工具,讓我們知道如何更清楚洞察身體狀況及找出個人化的改善之道。

自己的身體,自己必須負最大的責任(並非只有政府、醫療人員、餐飲業者而已),唯有認真去體會身體告訴我們的訊息,透過醫療
專業人員協助你了解並找出適合的建議方案,好好注重自己三餐的飲食、運動、生活環境、睡眠等生活型態,這樣才能讓慢性疾病遠離你。


每天多花一些些的時間(還有多一些金錢購買好食材)準備食物、運動、舒壓,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健康生活型態,這樣的投資,
絕對比未來當身體衰弱時,你(以及全家人)所付出的時間、金錢、精力要來得輕鬆且聰明許多啊!讓我們為更健康的自己一同努力!





(本文轉載自食物的力量.呂美寶營養師專頁)
閱讀更多文章請至 食物的力量

不知大家可曾遇到這樣的狀況:當身體不舒服時,第一個想法是找醫生尋求協助,首先自行挑了專科掛號,醫生開藥,自己吃藥之後,
好像有點緩解,但是過沒多久,惱人的狀況又開始復發。

或者我們在醫療院所做了許多檢查後(抽了好幾管血、驗尿、照X光、超音波…),結果報告一切正常,但總覺得身體老是怪怪的,
毛病沒有得到解決,這是我們時常會碰到的無奈。

 

西方主流醫學的器官科別分工系統(將器官分門別類),醫療人員依照臨床診療指引(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)為患者開立處方給建議做治療,透過先進的醫療技術、藥物與設備,許多急症問題都可獲得解決,讓我們非常安心,能免於感染或生命威脅等恐懼之中。

 

醫療面臨更嚴峻的考驗是 “慢性疾病” 比率大幅上升
不過,這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,因為 21 世紀的我們面臨更嚴峻的考驗是:“慢性疾病” 比率大幅上升。

我們可以控制慢性病症狀、獲得舒緩、但通常無法像處理急症狀況一次根除,甚至可能長期削弱身體各部位的機能,耗盡我們的生命力
因此辛苦的醫生們必須每天面對大量的慢性病患,且依照臨床診療指引及健保局的規範(限制)下,高效率的持續管理反覆發作的
各種症狀

 

問題來了,心臟病患者每顆心臟的結構都不一樣,每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謝狀況也不盡相同,同樣被診斷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,
病因也非一概而論。


“疾病" 是我們統一出來方便管理的名詞,其實就是體內的生理功能失調所致。
失調的起因很多,可能跟飲食、壓力、生活與工作環境、睡眠、還有每個人獨一無二的基因型態有所關聯,因此所需的治療方式應該依
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。


現階段的醫療品質,讓我們更長壽了,但是老年的生活品質並沒有更為完好,政府投入大量的醫療支出也拖累了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。

 

環境、飲食與生活型態,是決定身體功能的重要關鍵

部分西方學者與醫療人員體悟到這點,一直在思考研究下一個時代更理想的治療模式。

從上個世紀中的分子矯正醫學 (orthomolecular medicine):疾病可經由給予身體 “正確分子" 的營養素,達到矯正失衡及去除症狀,
這與西方主流醫學的 “對抗療法" 大大不同;依每個人的體質差異性與獨特性,都有不同營養需求(biochemical individuality);
到如今的表觀遺傳學(epigenetics):基因密碼並不能決定一切(對於有家族疾病史的人來說,是個好消息!),不論我們年紀多大,
都可以透過調整環境、飲食、運動等生活方式作為一種重要的訊息,這些訊息會告訴基因是否要啟動表現,如此一來,當我們調整了環境、飲食與生活型態,也就能減少疾病發生的風險

 

 

功能醫學的誕生

到了 1990 年代營養生化學家  Jeffrey Bland 博士(美國尊稱他為 功能醫學之父),依之前學者們累積下來的珍貴經驗,開始有了 “功能醫學(functional medicine)" 這個名詞的誕生,目的是協助主流醫學,改善慢性疾病,以提昇個體的健康。


以下是功能醫學的定義與重點:

 

功能醫學 – 以科學根據為基礎
功能醫學,一切都是依科學證據找出原因,同樣依科學根據給予建議方案。

 

功能醫學 – 評估代謝上的 “功能”,非僅器官的 “病理”,協助找出症狀背後潛藏的成因
局部身體的不適,只是一個表象的訊號,如同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。

功能醫學,是跨器官系統的全面性個體檢視,而非焦點擺在疾病本身,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瞭解生理生化功能哪裡失衡了,如同觀察海平
面下的冰山全貌。

當瞭解全貌,透過用不同的角度切入,協助我們找到關鍵性的治療方針。

 

功能醫學 – 依不同的個體需求,給予醫療、飲食、營養、與生活型態調整的建議方案
由於個體的狀況不同,必須先瞭解病患的家族史、飲食、居住環境、工作、生活型態等等因素,才能量身打造適合此個體的建議處方。

 

功能醫學 – 提昇系統功能以恢復健康
相對於持續管理反覆發作的各症狀,功能醫學更期望透過調整代謝上的失衡,提昇器官的功能以恢復身體健康,而非只疾病症狀的消除。

 

功能醫學,並不是深奧的大學問,是一種的思維與工具,讓我們知道如何更清楚洞察身體狀況及找出個人化的改善之道。

自己的身體,自己必須負最大的責任(並非只有政府、醫療人員、餐飲業者而已),唯有認真去體會身體告訴我們的訊息,透過醫療
專業人員協助你了解並找出適合的建議方案,好好注重自己三餐的飲食、運動、生活環境、睡眠等生活型態,這樣才能讓慢性疾病遠離你。


每天多花一些些的時間(還有多一些金錢購買好食材)準備食物、運動、舒壓,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健康生活型態,這樣的投資,
絕對比未來當身體衰弱時,你(以及全家人)所付出的時間、金錢、精力要來得輕鬆且聰明許多啊!讓我們為更健康的自己一同努力!





(本文轉載自食物的力量.呂美寶營養師專頁)
閱讀更多文章請至 食物的力量

BACK